首页 全本 都市娱乐 华娱激荡年代

正文卷 第三十二章 百鸟朝凤

华娱激荡年代 黑色的单车 10030 2022-08-15 16:47

  长途客车又来到了王千户村。

  “妈,回吧。”

  “儿子,在外面你可千万照顾好自己。”

  “放心吧,我没问题的。”

  “儿子……”

  “妈,你要再这样,我可要哭了。”

  “别别,儿子,你可好好的。”

  “哎!”

  沈放再次坐上了客车,来送的只有母亲。

  据母亲讲,应该是老爸怕自己哭出来。

  沈放并不介意这些,自己跟父亲的心结是解开了。

  这比什么都好。

  可就在车子开出去没多久,一阵鸟鸣从那小丘上传了过来。

  若是旁人,很可能当成是真的鸟雀,可沈放立马就打开了车窗。

  虽然看不真切,可他知道那小丘上定然有一个人正在吹奏唢呐。

  这就是《百鸟朝凤》!

  也许,父亲吹的并不是特别出色,比不得那些大师的水准。

  可沈放听来,不知不觉就已经泪如泉涌。

  ……

  小丘上。

  沈清泉已经停了下来,他很清楚自己不如当年。

  “老头子!吹的太好了!”

  若是在平日里,就算老伴儿这么讲,沈清泉也要反驳两句。

  至少是,你懂个屁。

  但眼下,他什么也没说。

  “走吧。”

  “唉。”

  老两口一前一后,嘴上却不停。

  “咱们接下来多种些地吧。”

  “为啥?”

  “要是儿子在外面混的不好,最起码回来有地种。”

  “还是你这老小子想的周全,对了,你为啥给儿子吹这个呢?”

  “我怎么知道。”

  “你是希望儿子能当那凤凰吧?”

  “你,你……”

  “哈哈……看来我猜对了,你个死老头子,有什么话就不能当面说!”

  老沈家这两口子还是那样,虽然话里夹枪带棒,可脸上还是乐呵呵的。

  ……

  哐当~哐当~

  南下的列车里,满满当当。

  人一多就容易嘈杂,而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,有一个人很是特别。

  他长相帅气,一声不吭,只是看书。

  那是一本好像小册子一样的书,名字叫做《天鹅绒》。

  1967年,一个乡下女人因为两斤猪肉疯了,她疯的是那么的古怪,那么的冤。

  她有一个老公,她的老公是那么的普通,普通到书里都没提他的名字。

  但她的儿子有名有姓,叫做李东方。

  李东方长的不错,娶了村里大队长的女儿,原本这个婚事算是李东方高攀了,不过,大队长的女儿哮喘、心脏病还斜眼。

  这么一看就合理的多了。

  李东方也就成了小队长。

  有一天,小队长奉命去接下放到村里的华侨唐雨林一家。

  同一天,疯妈跳河自杀了。

  后来,小队长跟唐雨林的老婆搞在了一起,她的肚子像天鹅绒。

  最后,唐雨林开枪杀了小队长。

  这本小说是沈放离开昆明的时候,姜汶塞给他的,跟着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的剧本一起。

  沈放得到的剧本,也就是小队长这个角色的剧本,在《太阳照常升起》这部电影里,有四个小故事。

  疯,恋,枪,梦。

  ‘小队长’这个角色主要是出现在‘疯’以及‘枪’这两个故事里的。

  而这两个故事,也正脱胎于小说《天鹅绒》。

  《天鹅绒》这个小说本身很短,故事也不够拍成电影的。

  姜汶往里面加了很多的东西,而且,就沈放从剧本中看来,姜汶说了很多东西,又藏了很多东西。

  从文笔来看,姜汶是很有个人风格的。

  他的剧本,主要以四个字的短语为主,只能说是短语,因为那不是成语。

  像散文诗,对仗押韵,又很像古文。

  还好,沈放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水平,阅读起来并不难。

  当然,沈放有自己的优势,他知道全部四个故事。

  只不过,他跟大家差不多。

  这四个事故他能看懂,可四个故事串联在一起成了一部电影,他就不懂了。

  眼下看着小队长的剧本,脑中不断出现整部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的电影画面。

  不得不说,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。

  沈放自然也无法忽视这部电影里面许多的隐喻。

  拍摄地点在东川红土地,也就是说,红色的路。

  还有疯妈对儿子小队长讲述他父亲的情况。

  最可爱的人。

  一开始那么长,后来这么长……最后变的很短。

  这很明显是讲,小队长的父亲从一个士兵成长为干部。

  还有四个兜。

  这个兜,许多年轻人大概不了解。

  衣服上两个兜的是战士,四个兜的是干部。

  另外,还有一个藏的很深的地方。

  在最后‘梦’这个故事里面,唐妻对疯妈说的。

  她是来结婚的,9月10号就是结婚的日子。

  9月10号,似乎没有什么特别,可前一天呢?

  这实在是让人无法不产生许多想法。

  而且,也真的是藏得很深。

  这四个故事,按照电影里面的顺序来说,前三个是发生在1976年的,而最后一个发生在1958年。

  唐妻讲的是1958年的9月10号,似乎跟那位教员又没有关系,可是,姜汶又在剧本中不断强调。

  最后一个故事其实是开端,但姜汶把这个故事当成了结尾。

  而这四个故事,正好对应‘春夏秋冬’。

  可不管怎么说,也是1958-1976……看,这个年代也是有所指的。

  身处列车上的沈放,他看着想着,脸上时而微笑,时而凝重。

  他好像是一个侦探,想要破解《太阳照常升起》里的一个个谜团。

  姜汶就好像一个谜语人,他不光留下谜团,甚至根本就是不好好说话。

  能直说的,总是给你绕个弯子,让人想骂脏话。

  但沈放记得后来许多电影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。

  如戴锦华老师,等等。

  他们都认为,这是姜汶电影艺术达到大成的作品。

  姜汶自己也说过,这是他最棒的电影,超过后来的《让子弹飞》。

  想到这些,沈放更好像被激起了斗志,他更想破解。

  这时。

  “听说了吗?陈逸非死了!”

  “啊?他谁呀?”

  “人家是大艺术家!”

  “这次姜汶要完蛋了,没准陈逸非就是被他气死的!”

  “真的假的?”

  列车里的闲言碎语,把沈放给拉了出来。

  他很快就看到有人在看报,而报上的显著位置,刊登了陈逸非先生去世的新闻。

  沈放可以确定,姜汶这货最近一定不会很舒服。

  ……

  四月中,东川红土地,树木更加的绿了。

  红色与绿色交织的世界里,一台台机器,一个个人,他们好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。

  但又身处其中,融为一体。

  剧组已经集结,该进组的都进组了。

  那边是戴着墨镜的摄影赵飞,这边是戴着顶棒球帽的编剧述评。

  他们俩都是姜汶的老搭档了。

  赵飞第一次跟姜汶相识,还是在《大太监李莲英》这部电影里,姜汶就是那个太监。

  述评则是《有话好好说》的编剧,这部电影是张一谋与姜汶最后一次合作,真的很搞笑。

  此刻,大家却没有工作,而是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打扑克。

  剧组怎么变得如何清闲?

  原来是导演跟女主角在聊天。

  “最近好多报纸在骂你呢。”

  “让他们骂!”

  “你要知道,积毁销骨,众口铄金。”

  “我知道,可我怕什么呀?我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。”

  “好好,你全是道理,我说不过你。”

  “嘿嘿……咱们好好拍戏就得了。”

  周芸也没想到,陈逸非先生会突然去世,当初那部《理发师》她也是女主角来着。

  现在整个舆论对自己老公实在不利,这个局面如果不能改变,那眼下的这部电影,会不会受影响?

  姜汶却依旧那个样子,我行我素。

  周芸有些气,可这也是老公的性格,她也没办法。

  “我去准备了。”

  周芸接下来得‘洗脚’。

  姜汶正打算拍戏,可有个人也想跟他聊聊。

  “陈逸非先生已经去世了,沪圈的大佬们就算是骂你,他们也赚不到什么。”

  “小师弟,你这是什么意思?”

  “意思就是赚钱。”

  “嗯,有那么点儿道理。”

  “我了解你。”

  “你了解什么?”

  “你想站着把钱赚了。”

  “这话说的好!你确实了解我。”

  “我也不让你跪着赚钱,《理发师》那部电影谁是主角?你发个邀请过去,沪圈大佬会怎么想?”

  沈放之前的话,非常对姜汶的脾气,可眼下这句,又让他眉头微皱。

  俄顷,这家伙又笑了。

  “你小子果然有东西!”

  沈放知道姜汶是想明白了。

  其实,沈放出的这个主意,关键不在于赚钱,关键是让沪圈大佬们看到姜汶的态度。

  至少他不是要跟沪圈老死不相往来,这就足够了。

  姜汶得了小师弟的主意,心里非常高兴,干脆大手一挥。

  “行了,别打扑克了!咱们拍戏!”

  ……

  黑暗之中,一双精致的脚丫出现了。

  那晶莹剔透的脚底板,甚至能映出斑斓水光。

  噗通一声,踩进木盆里,溅出些许水花来。

  双脚在水中交叠,仿佛两个调皮的孩童。

  大概是洗的差不多了,便又踩到了木盆的边上,本来这一双脚丫也不用如何仔细的清洗。

  稍作停留,也不把水擦干净,就踩在了木质的地板上。

  出了屋子,就是红色的地,红色的路。

  这地上并不脏,干净的很。

  这双脚的主人也似乎不在乎脏不脏的,走起路来大大咧咧。

  但她却是一个女人,一个长的很好看的女人。

  没多久,她盯上了一排鱼鞋。

  可她想要一双带黄须子的。

  卖鞋的给了她,她捧着走出来。

  好像是一件宝物,她的注意力全在这双鞋上。

  突然,撞到了一个人。

  “你!”

  “妈?”

  这个人,喊了她一声妈,但旋即就跑。

  他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,还抱着好多的砖头。

  “站住!”

  妈在后面追。

  这个人不说话,只是自顾自的跑,以及扔掉那些耽误他跑路的砖头。

  后面出现了一个胖女人,她是卖鞋的。

  “钱!”

  “站住!”

  “钱!”

  就这么的三个人一条线,在这红色的路上,追着跑着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